|
|
 |
內蒙古經濟建設 |
 |
國民經濟加快增長。2000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1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增速較上年加快1.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2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552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496億元,增長11.6%。全年社會勞動生產率13223元/人,比上年提高9.2%。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較大,第一產業的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明顯,第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重型化結構得到改善,農畜產品加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工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0年,全區工業增加值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79.52億元,增長15.8%。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232.21億元,增長14.6%;集體企業增加值10.71億元,增長8.7%;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33.74億元,增長16.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21.14億元,增長26.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8.85億元,增長24.4%。輕工業增加值80.55億元,增長25.5%;重工業增加值198.97億元,增長11.2%。產銷銜接明顯趨好,工業產品銷售率98.9%,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工業產品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煤炭、冶金、紡織和制糖行業通過調整、壓縮、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資產重組,取得積極成效。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乳制品增長27.7%,液體乳增長1.52倍,葡萄酒增長79.8%,軟飲料增長35.1%,食用植物油增長43.4%,鮮、凍畜肉增長49.9%,糕點增長1.52倍,配混合飼料增長49.3%,服裝增長16.3%。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卷煙、呢絨、絨線、布、紗、機制糖等也明顯呈現恢復性增長。電子工業努力適應市場需求,生產能力有所提高,彩色電視機增長3.13倍,電子元件增長32.8%;機械工業在調整中穩定發展,小型拖拉機增長44.9%,載貨汽車增長1.08倍,鐵路貨車增長87.8%,場上作業機械增長53%。重工業中的原煤、電力、多數主要化工產品、建材等產品受市場需求回升拉動增長加快;冶金行業控制總量和調整結構取得積極進展,鋼產量僅增長1.8%,成品鋼材增長5.3%。
[農牧業]第一產業保持增長。2000年,盡管全區農牧業生產遭受歷史罕見的干旱等因素影響,但農業生產能夠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畜牧業出欄明顯增加,農牧業科技投入和產業化發展繼續得到加強,使農林牧漁業生產在大災之年仍能保持一定增長。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2億元,比上年增長2.6%。
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糧食總產量因受災和調減播種面積出現較大幅度減產,主要經濟作物、水果和蔬菜產量均有明顯增加,特別是優質、高產、高效和特色、綠色農業發展較快。在農作物種植面積較上年減少的情況下,擴大了經濟作物和蔬菜種植面積,經濟作物種植比重由上年的16.4%提高到21.4%。糧食總產量1241.88萬噸,比上年減產13.1%。其中,小麥、玉米減產,稻谷、大豆和薯類增產。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116.37萬噸,增長15.3%; 甜菜產量141.28萬噸,增長3.3%;瓜類產量161.68萬噸,增長32.8%;蔬菜產量759.87萬噸,增長27.7%! ×謽I繼續呈現較快發展,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得到重視和加強。全區完成造林面積58.9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6%;幼林撫育面積45.13萬公頃。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明顯加大,全年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面積24.51萬公頃。
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牧業年度牲畜總增頭數 2563 萬頭(只),比上年同期減少45.67萬頭(只),總增率34.5%;良種及改良種牲畜總頭數5402.87萬頭(只),比上年同期增長2.6%,比重為74%,提高3.2個百分點。受干旱影響牲畜出欄頭數明顯增加,全區牲畜出欄3125.37萬頭(只),比上年增長4.5%,出欄率為60.7%,提高3.2個百分點。肉類總產量150萬噸,比上年增長6.7%;奶類產量82.99萬噸,增長16.6%;禽蛋產量24.41萬噸,增長3.9%。
[特色經濟] 區內名優特色產品有純毛毛線、純毛仿古地毯、羊絨制品;手工制品有銀器、多倫馬鞍、馬靴;農副產品有發菜,口蘑,黃河大鯉魚;優良藥材有麻黃草、甘草、黃芪等;風味美食有烤全羊、奶豆腐、馬奶酒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