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祭敖包 |
 |
蒙古族民間風俗中祭敖包活動最富有情趣的了。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原是以石塊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標記。因為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到處一樣平坦遼闊,四望天蒼蒼,野茫茫,天地相連,亦無山無河為記,即在游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別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曰敖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就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桨杏檬^壘起的,也有用柳條圍建的,內蒙古各地都有,富裕人家還有自設的“家腦包”。
各地區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草原的丘陵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重疊作圓錐體。其數目各地不等,有的單獨一個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個敖包并列,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3個小的;也有的1個大敖包居中,東、南、西、北各陪襯3個小敖包,成為13個敖包群。中間的主體敖包上插桿子掛經旗(白綢子,書有經文),各個小敖包上都插樹枝,祭祀時在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每年六七月,夏季到來,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牧民們便舉行祭敖包活動。
祭祀時,場面非常隆重、嚴肅、熱烈,幾十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或騎上高頭大馬,捧著祭品趕來。在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活佛和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坐在敖包前那擺滿供品的長方型桌子后,手數法珠,念念有詞,其他剌嘛畢恭畢敬,跪在他的前邊,兩側有兩個中年喇嘛手持大開支法事情(蒙古語音為烏黑勒八勒),牧民群眾圍跪在三邊面向活佛。當活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法號奏出深沉粗獷的音調,眾喇嘛和牧民雙手作揖舉在胸前,虔誠地口中念咒為祭。最后參加祭禮的人都要團結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
禮儀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還有的老年人拉起優美動聽的馬頭琴,講起蒙古民族古老的民間傳說,現代的革命故事;有的三三倆倆圍坐一起開懷暢飲,吃著冷羊肉,述說起各自的生活、生產、新鮮事兒;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機會相見,避開人群,溜到草叢中,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辰,這就是小說、電影、戲劇中所謂“敖包相會”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