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阿拉騰席勒鎮南甘德爾敖包上,距東勝市南90公里。這座宏偉的陵園225平方公里,周圍是坦蕩的牧場,一望無際,沼淖如鏡,溪水似銀,草木芬芳,風景宜人。園內各種花木爭芳斗艷,紅桃綠柳,松柏常青。陵園的正前方聳立著兩根穿云旗桿,中間安放著一鼎兩米高的香爐。主體建筑是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連接在一起。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等部分。殿堂建在高臺基上,臺基前有九九八十一個臺階。整體造型新穎別致,雍容大方,具有蒙古族的典型藝術風格。
陵宮正廳有一尊高五米的成吉思汗塑像,披甲按劍,端坐在椅子上兩側殿的墻壁上有英雄出生、遇難、西征、東征和統一各部落,創建豐功偉績的壁畫。西殿供奉著象征成吉思汗九員大將的有九個尖角的旗幟和系掛著表示力量的"蘇勒德",還有成吉思汗的戰刀和馬鞭子等。
"伊金霍洛"為蒙古語,意思是"主人的陵園"。據傳說這塊陵地是成吉思汗自己選中的。相傳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路經鄂爾多斯高原。他看到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茂,頓時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在贊嘆留戀之際,手中的馬鞭子掉在地上。成吉思汗坐在馬背上,沉吟了片刻,說這里是:"衰亡之朝復興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發老翁安息之地。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后就把我葬在這里吧!"于是部下將他馬鞭掩埋在地下,上面立起敖包。成吉思汗去世后,部將們從六盤山千里迢迢,準備把他的遺體、衣冠、逢帳運往蒙古故地安葬。當靈車經過伊金霍洛一帶時,車輪突然陷入泥濘之中,無論多少人馬拉車,還是紋絲不動。這時人們想起成吉思汗生前說過的話。于是就把這個地方作為祭祀的陵地,并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專門侍奉和守衛成吉思汗的陵寢。
|